第30章 陈昭设义学 蒙童开智学新知

春寒料峭,巨鹿村头的老槐树下,十几个孩童正围着地上的树枝涂鸦。为首的小男孩举着炭笔在土墙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太平道”三个字,却把“太”字少写了一点。陈昭路过时,正巧看见这一幕,心中泛起一阵酸涩。

“这些孩子,认得字的不到两成。”许攸不知何时走到他身旁,望着孩子们身上补丁摞补丁的衣裳,“战乱年间,连饭都吃不饱,哪还有心思读书?”

陈昭弯腰捡起地上的炭笔,在墙上工整地写下“天下太平”四个大字:“越是战乱,越要开智。许先生,我们办一所义学吧。”

三日后,村东头的破庙被收拾一新。斑驳的墙壁上贴着手绘的日月星辰图,十几张粗木桌凳整齐排列,最前方的木板上用石灰刷出了洁白的“黑板”。陈昭站在庙门口,望着陆续赶来的孩子,大声道:“只要愿意学,不分贵贱,统统免费!”

“真的不要钱?”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地拽着母亲的衣角。

“不仅不要钱,”陈昭从身后拿出一叠粗麻纸和炭笔,“每天还发笔墨,学完功课另有奖励!”他转头对张宁使了个眼色,后者立刻端出一盘热气腾腾的蒸饼。

孩子们顿时欢呼起来,争先恐后地涌入教室。陈昭站在黑板前,握着自制的粉笔写下“人”字:“这个字,像不像一个人张开双臂?我们都是人,生来平等,都有读书识字的权利。”

“先生,平等是什么意思?”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举手问道。

“问得好!”陈昭笑着解释,“就像这义学里,不管你是穷人家的孩子,还是地主家的娃,都能坐在这里听讲。这,就是平等。”

正当课堂气氛热烈时,庙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几个乡绅在衙役的簇拥下闯了进来,为首的王乡绅瞪着眼睛吼道:“张角!你私设学堂,蛊惑孩童,是何居心?”

“王乡绅此言差矣。”陈昭不慌不忙地放下粉笔,“这些孩子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难道不该学吗?”

“读书识字是士大夫的事,”王乡绅冷笑道,“这些泥腿子的娃,认得‘牛’‘犁’二字足矣!”

“啪!”陈昭重重拍在讲台上,震得粉笔屑簌簌落下:“当年孔夫子开坛讲学,有教无类。如今太平道设义学,就是要让天下孩童都能知书明理。若乡绅觉得不妥,大可以去洛阳,向朝廷状告孔夫子!”

王乡绅被呛得说不出话,甩袖而去。陈昭转头看着孩子们惊恐的眼神,柔声道:“别怕,谁也不能阻止你们读书。来,我们继续学算术。”他拿起一根树枝,在黑板上画了个算式:“一加一等于几?”

“等于二!”孩子们齐声回答。

“那二加二呢?”

“等于四!”

“非常好!”陈昭笑着从怀里掏出几颗麦芽糖,“答对的孩子都有奖励!”

随着义学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孩子慕名而来。陈昭不仅教授识字算术,还融入了天文地理知识。他指着墙上的地图,对孩子们说:“这是我们脚下的冀州,那边是幽州、青州,整个天下很大很大......”

“先生,真的有像蚂蚁那么小的虫子吗?”一个孩子突然问道,想起之前在医馆听说的显微镜知识。

“当然!”陈昭来了兴致,“等你们学好了知识,就能用神奇的仪器,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世界。”

入夜,义学的油灯依然亮着。陈昭与孔融正在编写新的教材,华佗也凑了过来,手中拿着一本《小儿医书》:“这些医学常识,也该教给孩子们,说不定哪天就能救命。”

孔融点头赞同:“不错,我再补充些诗词歌赋。不过,教材的排版可以借鉴马钧的活字印刷术,这样修订起来更方便。”

“就这么办!”陈昭拍板决定,“明天让马钧设计活字模板,许攸负责收集民间故事,我们要编一套独一无二的课本。”

而此时的洛阳城,张让看着密探送来的义学情报,气得将茶杯摔得粉碎:“张角连孩子都不放过!传令下去,谁敢送孩子去太平道义学,以谋反罪论处!”

消息传到巨鹿村,陈昭却只是淡淡一笑,继续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知识如同火种,越是压制,越要燃烧。”清晨的阳光透过破庙的窗棂,洒在孩子们认真的脸庞上,朗朗读书声随风飘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