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对沉没成本的厌恶

沉没成本原本也是经济学术语,对大国介入国际危机的立场选择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并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加以改变的成本。[19]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应是不相关的。[20]然而,大多数人难以接受应该忽略沉没成本的观点,所以广泛存在一种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现象,即决策者把沉没成本视为一种损失。

因为人们通常不甘心接受先前投入的资源已经被浪费掉的事实,所以沉没成本可能导致风险偏好,即“沉没成本的正效应”。因为以前的巨大损失也可能使决策者对未来的损失变得异常敏感,所以沉没成本也可能导致风险厌恶,即“沉没成本的逆效应”。沉没成本的正效应会导致决策者增加后期投入,沉没成本的逆效应却会让决策者停止后期投入。成本权衡理论认为,当投入的总成本在决策者能够承受的心理底线之内时,决策者倾向于继续增加投入,希望能够通过改变现状来防止沉没成本的固化。换句话说,决策者不愿承认现有的沉没成本是无法改变的,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增加投入来挽回沉没成本。前期投入转变成沉没成本的时间越短,决策者越倾向于认为该沉没成本尚未固化,仍有可能设法逆转这个变化过程。当投入的总成本达到或超出决策者的心理底线时,决策者因为没有能力或者不愿进一步增加投入,就会选择止损,彻底放弃这项已经失败或者仍在进行的决策。

大国领导人在选择介入国际危机的立场时,倾向于规避沉没成本或者挽回沉没成本,即防止沉没成本的产生或固化。大国领导人对沉没成本高度敏感是因为它直接关系自己的政治生命。如果大国领导人能够通过介入国际危机挽回沉没成本,大国领导人的国内威望就会上升。如果大国领导人因为介入国际危机的决策失误导致产生新的沉没成本,大国领导人的国内威望就会下降。如果国际危机中的一方威胁改变现状导致大国的前期投入面临转变成沉没成本,那么大国领导人将通过介入国际危机来设法规避沉没成本。如果国际危机中的一方实际改变现状导致大国的前期投入实际转变成沉没成本,那么大国领导人将通过介入国际危机来设法挽回沉没成本。

大国介入国际危机的立场选择可能得罪冲突双方中的一方,可能因此产生新的沉没成本。如果大国得罪的是对手,那么大国本来就不可能在对手身上付出多少前期投入,所以新的沉没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大国得罪的是盟友,因为大国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为了对手而得罪盟友,所以这种得罪并不会影响同盟关系的根基,因而新的沉没成本是大国可以承受的。如果大国得罪的国家既不是盟友也不是对手,那么大国在确定介入立场之前,必然会把这种新的沉没成本纳入预期损失中加以考虑。大国领导人会确保采取这种介入立场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损失。总而言之,如果国际危机威胁到或者损害了大国的前期投入,那么大国选择的介入立场将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或者挽回沉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