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跑吧孩子:儿童运动心理及实践手册
- 燕子
- 1388字
- 2025-05-14 15:27:17
运动不只是为竞技体育而存在
运动绝不只是为竞技体育而存在的。对于大多数没有特别运动“天赋”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运动技能的培养依然非常有必要。在婴幼儿和儿童时期,运动能促进动作技能的基本发展,从走路、跑步到抓握、涂鸦等,这些动作技能是孩子未来参加游戏和运动的基础。当儿童可以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使用基本运动技能,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融入同伴的活动中,并形成良好的自信。

跑是所有运动的基础。当孩子奔跑时,速度带来了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运动对婴幼儿的个体心理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仅是因为需要去感知世界而去“动”,也会为了“动”去感知世界。比如,婴儿看着周围的物品而好奇所以想要去触摸,伸手抓握的这个动作就是婴儿用运动去增加自己感知觉的过程。同时,婴儿如果想要爬上家里的楼梯,他就会从认知上去衡量这个任务的难度和自己的能力。运动和心理交互作用,相互促进,是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儿童没有被给予足够的运动机会,就会阻碍其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运动还能促进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研究发现,婴儿时常会有节奏地做一些重复性动作,这其实是他们在利用身体为语言能力的发展作准备。[1]比如,当婴儿进行有节奏的手臂运动(如拍手)时,他们嘴里也往往会发出类似节拍的声音,带有重复性,有节奏的手臂运动也是有组织性的动作。通过这样的练习,身体动作为牙牙学语提供了支持,从而促进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进行有节奏的手臂运动(如敲击)为重复性的牙牙学语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运动不仅可以给儿童和青少年提供认知经验,也可以给孩子创造各种新问题、新挑战的情境,使个体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入探索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这样的探索对他们的情绪发展,自我意识等都有积极影响。比如,孩子看到游乐园的攀爬设施就会想办法尝试爬到顶端,自己的脚放哪儿,手放哪儿,得一直思考和尝试;一个简单的滑梯,孩子也会创造性地玩儿出花样:坐着滑,躺着滑,趴着滑。家长有时会觉得危险,在孩子眼中这种探索可正是在研究和创造呢。这样的探索又何尝不是成长最需要的养料。

对成人很简单的攀爬对孩子来说却是全新的尝试和学习。这需要儿童有一定的力量,手脚的配合和克服一定的恐惧。通过尝试,了解了自己身体的能力,建立安全感,并在身体和环境的互动中慢慢构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运动的另一个现实意义是,爱运动的孩子发育一般也比较好。爱运动的小朋友消耗大,自然也会吃得多,睡得好。很多家长常常为小朋友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而发愁,与其寻医问药,不如试试“运动”这个良方。
同样,运动对儿童大脑的发育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以前,一些家长由于忙于务农,把孩子放在育儿沙袋里。研究发现,虽然孩子在“育儿沙袋”里环境相对安全,但由于缺乏身体活动的机会,他们的智力发育就会显著落后于其他儿童。[2]往往还会导致学习成绩落后,情绪发展也相对缓慢。任何运动技能的学习,本质上都是建立新的脑神经通路和通过练习形成肌肉记忆。运动可以显著推动儿童的大脑发育,特别是小脑(主要控制运动能力,学习能力),运动相关皮层(控制运动执行),前额叶(控制执行能力,感知能力,计划能力)以及海马区(主要控制记忆)的发育。查多克(Chaddock)等人的研究显示,儿童的体能水平和大脑的结构和认知水平呈显著正相关。[3]也就是说,运动能力好的儿童大脑发育也会更好。关于运动和大脑的关系,我们将在第3章具体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