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促进社会化的发展

体育运动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促进社会化。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受到父母的万千宠爱:每一声啼哭都会得到父母的关注,每一个诉求都会得到父母的回应。这样的爱不仅给了孩子身体上的呵护,也让孩子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在孩子幼小时,对自己和环境的认识都是基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己是太阳,而周围的人都像行星一样围着自己旋转。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幼儿需要逐步社会化,需要在和其他人的互动中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并学会参与社会活动。而体育活动为孩子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比如,从1岁多开始,小朋友就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交技能了。刚开始只是简单地和小伙伴“平行玩耍”——也就是各玩各的。慢慢地,孩子就会开始和小伙伴互动玩耍。一方面,小朋友动作技能的良好发展可以帮助他们和同龄人进行更多互动,促进社会技能;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技能也能促进孩子在和同伴互动中通过观察学习,促进自己的动作技能发展。运动有助于孩子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学会认识、尊重自己和他人。研究表明,在婴儿18个月时,其运动能力和沟通技能高度相关,并且此时的运动技能可以预测其3岁时的沟通技能。[5]这表明运动技能可能是人际沟通能力发展的基础。

又如,通过参与足球队的练习和比赛,孩子可以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团队的中心,如果想要得到队友的传球,那么自己得付出努力变得更优秀;体育比赛还可以教会孩子理解什么是“赢”和“输”,如何面对“赢”和“输”。赢总是让孩子兴奋激动,但在进入更高水平的比赛中,赢可能就会变得越来越难。输总是让人沮丧,但在一次次输和赢中,孩子就会体会到付出和收获的关系,体会到“总有人比自己更厉害”“事情的结果不会总像自己希望的那样”。最重要的是,在赢了之后,学会不骄不躁;输了之后,尝试调整自己,重新出发——就像在未来的生活中无数次在经受挫折后依然能重新振作一样。

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孩子通过观察、交流,学会和他人共处,学会看到并欣赏自己和其他小伙伴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并取长补短,达到共同的目标——赢。多年之后孩子如果再回顾这些经历,往往就会发现在输赢之外,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社会化水平也得到了发展。此外,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孩子也会学会怎么和队友相处。怎样跟队友搞好关系,有矛盾了怎么处理,什么时候要解决“内部矛盾”,什么时候要“一致对外”。

一个运动队就是一个小集体、小社会,会教会孩子怎样处理人际关系,也会让孩子交到朋友。在很多国家,学校里最受同学欢迎的往往就是各个运动队的运动员。每次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都会让本科生介绍一下自己。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到自己现在在练或者曾经练过的运动项目。显然,运动经历已经是他们自我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在还没懂得篮球规则时,孩子们就自发地玩起来。重要的不是球技,而是在这样的互动中,社会化的发展也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