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出版说明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意义
第四节 全书结构概述
上编 民国侦探小说的起源
第一章 现代都市与侦探小说的兴起:以巴黎、伦敦和上海为例
第一节 现代都市的匿名性与破碎性
第二节 现代都市空间:“闲逛者”、现代市内交通、电话电报与摄影术
第三节 现代都市中的信息传播与公共空间:报纸
第四节 现代性时间与火车时刻表
第五节 现代都市日常管理、财产观念与犯罪
第二章 从清官到私人侦探: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之区别与“合流”
第一节 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差异之比较:以《包公案》为例
第二节 发生于公案小说内部的自我蜕变:《狄公案》与《施公案》
第三节 侦探小说影响下公案小说的剧烈变革:《老残游记》与《九命奇冤》
第四节 对于西方侦探小说的“民族主义”抵抗:吴趼人的《中国侦探案》
第五节 公案小说在晚清民国侦探小说创作中的“还魂”
第三章 翻译、模仿与改写:“福尔摩斯来中国”
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期福尔摩斯系列小说的译介、传播与读者接受
第二节 从在地化到“戏拟”:从“歇洛克游上海”到“福尔摩斯大失败”
第三节 “作为福尔摩斯的对手”:以亚森·罗苹系列小说在民国时期的翻译和改写为例
第四节 “后来者的遭遇”:以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在民国时期的翻译与接受为例
中编 民国侦探小说的演变(1912—1949)
第四章 民国侦探小说创作发展的第一波段(1922—1927)
第一节 民国时期第一本侦探小说杂志:《侦探世界》
第二节 “抱有一种研究之态度”:论俞天愤的侦探小说创作
第三节 从“通俗文学作家”到“新文学作家”:论张无诤的侦探小说创作
第四节 电影与文学的交互影响——以陆澹盦的侦探小说为例
第五节 这一时期其他代表性系列侦探小说创作举隅
第五章 民国侦探小说创作发展的第二波段(1946—1949)
第一节 1946年,民国侦探小说创作的“复苏”
第二节 从“侦探”到“间谍”:论民国侦探小说的“演变”与“终结”
第三节 孙了红与“侠盗鲁平奇案”:从其居住空间和疾病说起
第四节 这一时期其他代表性系列侦探小说创作举隅
第六章 民国侦探小说创作的高峰:程小青与《霍桑探案》
第一节 译者、作家、编辑与研究者:作为侦探小说“全能型选手”的程小青
第二节 从S.H(Sherlock Holmes)到H.S(霍桑):属于中国本土的名侦探
第三节 现代与底层:以程小青侦探小说中的“舞女”形象为例
下编 民国侦探小说关键词
第七章 理性发现:民国侦探小说的核心价值
第一节 侦探:理性的化身
第二节 理性精神与民国侦探小说:无神论、理性运思方式与科学知识普及
第三节 理性的“迷思”:论民国侦探小说发展之“不走运”
第八章 正义担当:侦探小说的社会意义
第一节 社会正义缺失与晚清民国侦探小说的诞生
第二节 侦探与侠客:兼论两种类型文学的融合
第三节 侦探与“侠盗”:民国侦探小说中正义的想象与“虚张”
第九章 “类型”叙事:民国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
第一节 “从接到报案说起”:侦探小说的“经典”叙事模式
第二节 民国侦探小说中的“史传”与“说书人”传统
第三节 “滑稽”与“失败”:民国侦探小说叙事模式的偏移
结语
附录一 民国时期二十八位侦探小说作家的侦探小说创作、评论及翻译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情况,以及其作品单行本出版情况的统计与整理(1912—1949)
附录二 民国时期十三种侦探小说杂志及六种杂志的“侦探小说号”文章发表情况统计汇总(1912—1949)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更新时间:2025-04-29 21:01:22